

世人之所以有貪,皆因誤認貪是有利可圖,但以覺者看來,恰恰相反,故佛陀說:「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,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。」這是教人斷除貪欲。
佛教一方面,又鼓勵世人「廣行布施」。年甫八歲的童女妙慧,請問佛陀:「要如何才得大富尊貴之身?」佛陀的答覆是:「首當常行布施」,並以偈示之曰:「應時行施無輕慢,歡喜授與不希求,能於此業常勤修,所生當獲大財位。」佛陀教人行施要「不希求」,所獲果報甚大,然世人布施,大多因希求而施,少有無貪而施,如果到過廟宇的人,常會見到那些建築物或石碑上,雕刻著奉獻者的姓名,凡此,不是為名,就是圖報的表現,總未離貪,將來所獲功德甚小,實則有違布施之道。
若人能世世行施,養成不慳貪的美德,今生為人,即可成就「五種自在」:
一、三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:人要有莊嚴的身體,首先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與四肢齊備,思想才能健全,語言才會流利,行動才能自如,由身、口、意三業所行一切善法,才能如意自由自在。
二、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能奪故:凡有金錢財寶的人,總是將這些財物,東隱西藏,為的是怕人橫貪偷竊或搶奪;假若一個生生世世慈悲喜捨,而沒有慳貪的人,與人未結貪怨因緣,今生雖有財物,別人見了亦不起貪取之心,無有怨賊覬覦,心無恐怖,故財物也就自在。
三、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:因不貪者,前世必是常行布施的人,今生已得富裕之報,而且常行利人濟世之事,生活之需,隨心所欲,應有盡有,故福德自在。
四、王位自在,珍奇妙物,皆奉獻故:佛陀說過,大富大貴,皆從布施修福中來,由往昔因中,修陰功,積善德,廣施無厭,故感得國王之尊,臣民百姓以及國際友誼,因威德所感,有珍奇妙物,以奉獻為榮,如此國王,以德治國,人皆尊仰,亦無人起篡奪野心,故王位自在。
五、所獲之物,過本所求,百倍殊勝,乃昔時不慳貪故:不慳貪的人,往昔因中,多是人身,必是樂善好施修功積德者,故今生為人,善緣增上,處處機會殊勝,凡所營謀,一本萬利,如意自在。
所以,世間事,不一定要貪才有利,也不一定有利即貪,只要精勤正業,應得者,不貪亦得,唯有不貪才得自在,是知,人生如能得到一切自在,才是真正的享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