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在這個綠色橢圓形的地球上,有一個中印度半島,半島的山區地帶,喜馬拉雅山的山麓,在兩千五百多年前,那裡是一個文明的古國,名叫「迦毗羅國」。當時的國王,叫「白淨飯王」,王的夫人叫「摩耶夫人」;淨飯王的年歲漸高,膝下猶虛,總希望早日生個兒子,以繼承王位。不但國王夫婦,廣行善事,經常望天祈求,就是全國朝野上下,臣民百姓,亦都希望這位有德仁君,早些生下一個英明俊傑,大有能為的王太子。
正在那個時候,尚居住於「欲界」第四天「兜率內院」,一生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──釋迦佛陀,因教化天道眾生的天壽已滿,乃以天眼觀察,知這宇宙南贍部洲地球世界,教化忍苦世間(即娑婆世界)眾生的機緣成熟,降生人間,正是時候了;乃選擇人中至善仁慈的淨飯王夫婦,為聖父聖母,遂離開了兜率內院,乘六牙的大白象,騰空而降,於摩耶夫人夢寐的時候,從右脅神化入胎,聖母忽然驚醒,覺得自己的身體,完全和往常異樣,行住坐臥,就好像時刻都在日月的光明中,如處琉璃,熙融自在,智慧充滿,歡悅無已。
摩耶夫人將這些瑞相告知淨飯王,王亦歡喜,細心護持。那天正是中國周朝,周昭王二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,天朗氣清,使人精神爽暢,聖母忽然想要去藍毗尼花園散步,到了花園,見百花齊放,異香遍處,氣象萬千,和往常不一樣,聖母心情怡悅,不知不覺中,在侍女們的前面,走到無憂樹下,看見枝頭的花朵,好像笑面迎人,情意萬端,十分可愛;聖母舉起右手,想攀一朵花兒欣賞,不料舉手之際,太子就從右脅出胎,神化降生了,聖母並未感覺有何苦痛。此時只見一片從未見過的寂靜光明,初生的太子,全身光耀,站立在地下涌現的蓮花之上,天空降來了很多的男女天眾,於空散香散花供養,又化現九龍吐出溫馨之水為太子沐浴,而且地下的蓮花,一朵朵的自然涌現,太子踏了七朵蓮花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竟說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勝。」太子下地,香風徐拂,頓時長大,好像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兒,且身體色似黃金,天女捧衣披體,微聞讚歎之聲:「善哉!天上人間,甚難稀有……」國王聞之,喜不自勝,把太子接入內宮,安排夫人善為調養,但聖母一點沒感覺疲勞,只是充滿一種滿足和幸福的歡悅。淨飯王得到如此珍貴的太子,日夜歡愉,文武百官,臣民百姓,也交相祝賀。
淨飯王為初生的太子起了一個名字,叫「悉達多」,這個名字的含意是一切義成就,即是說他降生的時候,有很多奇異的意思。所不幸的是,太子誕生七天,聖母摩耶夫人無疾而終,離開了人間,死後生在忉利天宮,享受天上的福報快樂去了。太子自幼即由姨母波闍波提撫育,及跋陀羅尼教養,漸漸的長大,十六歲時,有一次隨父王到劫毗羅城的時候,太子因莊嚴的儀表,和寂靜無言的梵行,生來成就三十二大人相,八十種隨形好,仁風高節的舉止,神明和氣的風度,使得一般平素驕慢的釋迦種族的青少年們,見之恭而且敬。父王見了,內心非常的喜悅,回到宮中,召集群臣,又給太子議取一個名字,叫「釋迦牟尼」。
太子七歲開始讀書,皆以宿慧,未經老師一一教授,天文地理,一切學說,自然通達。十歲時學武術,力大過人,全國之士,莫與倫比。十二歲的時候,看見農夫耕種田地,鋤犁掘起了泥土裡的蟲類,就有一群飛鳥搶來啄食;他就坐在閻浮樹下,獨自思惟,深感眾生的可憐,互相吞食,鬥爭不已,苦何以休。小小的年紀,便生起出塵的心念。
十六歲的那一年,父王特別舉行一次灌頂禮,正式立釋迦牟尼為太子,牟尼這個名字,大概就是這一次更起的。
十七歲時,太子和天竺的第一美女耶輸陀羅結婚,後來生了一個獨生子名叫羅侯羅。在婚後父王特為他建造了一個大花園,裡面建築了春、夏、秋三季因氣候不同而使用的宮殿(熱帶無冬天),十分莊嚴,富麗堂皇;並挑選了一批一批能歌善舞、性情溫柔而美麗大方的宮女,晝夜作樂,希望博得太子的快樂歡心,可是這位沈默寡言的太子,總覺一切都是空虛的,每天還是悶悶不樂,總要想出一個究竟徹底解脫的辦法。
十九歲時,有一天忽然想到城外的郊野去走走,以冀解除心中的苦悶,於是乘車出了東門,首先看見一個老者,白髮蒼蒼,皮膚皺黑,齒落眼花,彎腰駝背,行動艱難,太子看了,深深慨嘆,想在心頭,不露顏表,乃命返駕回宮,這回覺得掃興。過了幾天,又命出駕,再遊南門,這回在南門之外,首先看見的,是一個生命垂危的病婦,倒臥路旁,氣喘呻吟,痛苦不堪,太子看了,以沈重的心情,不想再往前遊樂了,又命驅車回宮。太子雖然沒有說什麼,但已沒有再想出遊的勇氣,越感覺心情的沈重,對於宮中五欲之樂,已感厭惡痛絕;國王知道了這個消息,又命侍從的使者們,再三促駕,要釋迦太子再度作出城之遊,這次太子乃命從西門而出,走了一段路程,飛鳥翔空,和風吹拂,精神稍微感覺舒暢;不巧迎面而來的,正碰上一個死人出殯,全家大小及親戚朋友,一路哭哭啼啼,送喪埋葬,太子心裡十分不樂,感慨萬分,嘆了一口氣說:「人生在世,生為苦本,貪名貪利,無常迅速,相互鬥爭,百般計較,甚至殘殺,造成苦惱,一旦死了,萬般拋棄,只剩腐臭屍體,終是白骨一堆……。」一向沈默寡言的太子,今天的感慨之言,使侍從的人們聽了個個目瞪口呆,誰也說不出幾句解釋和安慰的話,只見太子的表情比前兩次更為苦悶,又只好聽命回宮。
又過了一些日子,不知怎的,這一天太子精神特別爽利,大概是看見了春天景象,已到了山青水綠,日麗風和,氣候催人的緣故吧!太子自動命令侍從駕車出遊。這次的路線是從北門而出,過了那許多人家,到了郊外,乃是隴畝農田,綠秧如毯,路旁的林木,野花怒放,太子下了車,慢慢的步行,近望遠眺,觀賞大自然的美景。正巧對面來了一位出家修行的道者,徐步而近,太子連忙上前,合掌恭敬,請問人生解脫之道。那時怎會有出家人呢?大概是古佛的化身吧!道者乃詳細的告訴太子,世人要如何才能離苦得樂,達到解脫,以免輪迴生老病死及一切憂悲苦惱的真理,說完合掌告別。太子聽了,非常的歡喜,心中已有他的打算,隨即返駕回宮,宮裡的人們,見太子滿心的悅樂,人人都好像有冬去春來的感覺。
因為太子回到宮中,一改常態,所表現的達觀快樂,沒有憂愁苦悶,正如空中佈滿的烏雲消散,天朗氣清,只盼望旭日東昇;尤其是淨飯王,聽到這消息,如釋重石,十分的歡喜。
但卻沒有想到,於二月初八的夜裡,天尚未亮,太子趁著天上的月色,騎白馬從北門出走。這個消息,第二天竟震驚了整個迦毗羅,上自國王,下至臣民,心中的憂戚不安,耶輸陀羅妃的痛哭流涕,那是不難想像的。
太子到了深山,把飾物和馬匹,交給了馬伕車匿送回王宮;太子竟自剃光了頭髮,披上了袈裟,在林中四處雲遊,尋師問道。經過了六年,雖然遇到過不少的修行人,但他們都是一些修仙和許多外道,不是究竟的真理。於是才到大雪山,刻苦用功,修行打坐,又過了六年,功行尚未成就,未到圓滿;再到摩竭國的菩提樹下,端坐入定,三十歲的那一年,忽於十二月八日的晚上,睹明星而忽然大徹大悟,證得了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,成就了至高無上的偉大佛陀,此時已不再是釋迦太子,而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的世尊,從此稱之為「釋迦牟尼佛」。
世尊成佛之後,先到鹿野苑,初轉法輪,度化憍陳如等五比丘開始,自此以後,足跡走遍了很多國家,並到龍宮和天上以及他方世界去弘法利生,在我們這娑婆世界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度化了無量眾生,到了八十歲的時候,因在地球度化因緣已盡,於二月十五日在拘施那城的娑羅雙樹間圓寂入涅槃了。
這就是我們地球世界,賢劫千佛中的第四尊佛,釋迦牟尼現人身成佛,應化世間的一段因緣故事,是我們推行人乘佛教,所尊奉供養的教主,因為佛陀的教化區,是三千大千世界,這是一個宇宙,所以說佛陀是宇宙的教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