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利弗有一個朋友,名叫閻浮車,本來是外道,後來也到佛陀的僧團裡出了家,雖然剃度出了家,但對佛法,多不了解,尤其是「八正道」的運用,不知與修行有什麼關係;要了解這些問題,覺得很難很難,有一天他到舍利弗住的地方,請教舍利弗。當然,他們的討論,並不止是這一次,此後,每次的發問,都經舍利弗不厭其煩的一一詳為解答,在此就把他倆的問答集錄於后:

問:在佛教賢聖律法中,你覺得什麼最難?

答:唯有出家最難。

問:怎麼說出家最難呢?

答:愛樂出家法者難。

問:怎麼愛樂出家法難呢?

答:因出了家,樂常修習善法難。

問:舍利弗!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常使善法增長不退呢?

答:有!佛陀所說的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等「八正道」就是。

閻浮車極其歡喜的說:啊!這就是善道,這就是最好的方向,我們只要肯修習,多修習,於一切善法常修習,令其增長。

舍利弗說:出家人只要勤修習此八正道,不但善法增長,而且不久很快就可盡諸有漏,而達到無漏的境界。(以下再繼續他倆的問答)

問:怎樣才是善說法者?什麼才是世間正確的方向?如何名為世間「善逝」?

答:說法能調伏貪、瞋、痴,就是世間善說法者。若心背貪瞋痴,而心已向調伏貪瞋痴,就是世間正確的方向。若貪瞋痴三毒已經斷盡無餘,就可被稱為世間善逝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將貪瞋痴斷除呢?

答:有!行八正道即是。

問:所謂「涅槃」者,什麼叫涅槃?

答:貪欲、瞋恚、愚痴永斷,一切煩惱永盡,就是涅槃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得涅槃呢?

答:還是八正道。

問:舍利弗尊者,您是什麼緣故,才在世尊僧團出家修清淨梵行呢?

答:就因為要斷除貪欲、瞋恚、愚痴,所以才到佛教僧團中來出家修清淨梵行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夠使貪瞋痴徹底從根斷除呢?

答:無過於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有漏盡」,什麼叫有漏盡?

答:有漏分三種:一、欲有漏。二、有有漏。三、無明有漏。此三有漏都斷盡無餘,名為有漏盡,而證無漏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而得漏盡,證無漏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阿羅漢」者,什麼叫做阿羅漢?

答:貪欲、瞋恚、愚痴,已永斷盡無餘者,就叫阿羅漢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得阿羅漢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無明」者,什麼是無明?又怎樣才叫有明?

答:不知有過去,不知有未來,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不知道,亦不知有佛法僧三寶,不知有苦集滅道,不知善不善,不知無記,不知內外,於一切事物,統統不知,而終處於闇障之中,就叫無明;反之就叫有明。

問:剛才所說,是大闇積聚,可惱可怖。再問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能斷此無明,而證得光明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有身」,什麼叫有身?

答:有身者,乃五受陰身:色受陰、受受陰、想受陰、行受陰、識受陰,有此五受陰,就叫做有身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斷此有身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苦」者,什麼叫苦?

答:苦有生老病死苦、恩愛別離苦、怨憎相會苦、所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等種種苦,這些就是苦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除這些苦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流」者,什麼叫流?

答:所說的「流」,是指欲流、有流、見流、無明流,就是無明流轉生死之流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斷此生死流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取」者,什麼叫做取?

答:執著叫做「取」,乃煩惱的總稱,有欲取、我取、見取、戒取。

問:有何道理,以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斷此取著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縛」者,什麼叫做縛?

答:縛是繫縛,不得解脫的意思,有貪縛、欲縛、瞋恚縛、戒取縛、我見縛等煩惱的束縛。

問:有何道理,以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能斷除這些煩惱之縛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結」者,什麼叫做結?

答:結是煩惱難解之結,有愛結、恚結、慢結、無明結、見結、他取結、疑結、嫉結、慳結等九結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得解這些煩惱之結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使」者,什麼叫做使?

答:使有貪欲使、瞋恚使、有愛使、慢使、無明使、見使、疑使等七種使,眾生就是被這些無明煩惱所驅使支配,不得自在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排除這些煩惱,再不被所驅使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欲」者,什麼叫欲?

答:眼所識色,可愛樂念,染著於色;耳所識聲,可愛樂念,染著於聲;鼻所識香,可愛樂念,染著於香;舌所識味,可愛樂念,染著於味;身所識觸,可愛樂念,染著於觸;意所識法,可愛樂念,染著於法。以上六欲,進而覺想思惟,而生煩惱者,就是欲也。

問:有何道理,從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能斷這個欲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蓋」者,什麼叫做蓋?

答:蓋是障蓋,有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、疑蓋等五蓋,將人的真心覆蓋著了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能斷此五蓋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蘇息」者,什麼叫蘇息?

答:斷三結名為蘇息,三結是三種煩惱:一、見結 — 我見。二、戒取結 — 守邪戒。三、疑結 — 疑真理。此三結乃是邪見惑的總稱。

問:有何道理,以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能斷此三結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得蘇息」者,什麼叫得蘇息?

答:三結已經斷盡,即知得蘇息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得蘇息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又所謂「得上蘇息」者,什麼叫得上蘇息?

答:貪欲、瞋恚、愚痴三者永盡,不再復起,即名得上蘇息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得上蘇息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得上蘇息處」,怎樣才為得上蘇息處?

答:貪欲、瞋恚、愚痴已斷,已知三者永盡無餘,謂之得上蘇息處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而得上蘇息處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清涼」,什麼叫清涼?

答:在欲界眾生之貪結(貪欲的煩惱)、瞋結(瞋恚的煩惱)、身見結(我見的煩惱)、戒取結(取執不合理邪戒的煩惱)、疑結(懷疑真理所起的煩惱),此五下分結都已斷盡,就叫清涼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斷此五下分結,而清涼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得清涼」,怎樣為得清涼?

答:已知五下分結已盡,謂之得清涼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而得清涼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上清涼」,怎麼才是上清涼?

答:貪欲、瞋恚、愚痴永盡無餘,一切煩惱永盡無餘,是名上清涼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而證此上清涼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得上清涼」,怎樣為得上清涼?

答:已知貪欲、瞋恚、愚痴已斷,永盡無餘,名得上清涼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得此上清涼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愛」,什麼為愛?

答:愛有三種: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斷此三愛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業跡」者,什麼叫業跡?

答:業跡者,就是行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、貪欲、瞋恚、邪見等十種不善業,叫做業跡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斷此十惡業跡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問:所謂「穢」,怎樣為穢?

答:穢者有三,即是因為貪欲、瞋恚、愚痴三者染穢了人們本來潔白的清淨心,所以叫做穢。

問:有何道理,依何方向,修習多修習,才能斷此三種穢呢?

答:行八正道。

他們兩位正士,一問一答,不覺其煩,所討論的問題,就像是我們現在初出家的一些比丘或比丘尼,只知有煩惱,但不知這些煩惱,是從何來?應如何對治?看完以上問答,得到一個結論,修習多修習八正道的功德,實在不可思議,不但是出家人要修,就是在家居士們,能照此修行,能轉煩惱為菩提,豈不算是八正道的妙用嗎!

前一篇文章佛教十眾
下一篇文章讚歎布施生兜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