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佛陀是四生慈父,三界導師,要說那些才是佛教徒眾,範圍之廣大,類別之繁多,不勝細舉。以十法界來說,不但聖眾中之菩薩、緣覺、聲聞是佛的弟子;就是六凡中三善道之天、人、阿修羅,乃至三惡道中的鬼畜與地獄,亦為佛所化。縱然過去現在他還沒有信佛,但他將來最終,諸佛菩薩度盡地獄眾生,世界毀滅入空劫之前,所有眾生,皆奉佛教,到了那個時期,不能不說一切眾生都是佛教徒眾了。
本文所謂佛教徒眾者,只是就人類而言,應分「信佛」與「學佛」兩方面來說:信佛,是泛指我們這個世界上,不分任何膚色種族的人類,不論男女老幼,凡是崇敬或信仰佛教的一切廣大群眾;學佛,是已經皈依佛教,逐步修學佛法者。計為十眾,表解如左:
佛教十眾
什麼叫「比丘」、「比丘尼」?比丘是依佛制剃度出家的男眾,已受二百五十條戒具足者的通稱;比丘尼是依佛制剃度出家的女眾,已受三百四十八條戒具足,並行八敬法者的通稱,因係女眾,故在比丘二字下加一「尼」字,以資識別。比丘乃破除煩惱,能持戒怖魔,上對如來乞求佛法,以修身養性;下對社會俗人乞求飲食,以養色身,故比丘、比丘尼皆稱之為「乞士」。
什麼叫「六法尼」?六法尼又稱為「學法女」,在年滿十八歲以上,二十歲未滿的出家青年女子,尚未到受具足戒的年齡,先習持不淫欲、不偷盜、不殺生、不虛誑語、不飲酒、不非時食等六條戒行,在兩年間,能持此六法者,年滿二十歲,即可受比丘尼具足戒。若在二十歲以後出家的沙彌尼,不應立即受具足戒,當以二年期間為六法尼,補持六法,其形真固,方可受具足大戒。
什麼為「沙彌」、「沙彌尼」?沙彌叫「勤策男」,沙彌尼叫「勤策女」,是出了家還未受比丘戒的男眾,或還未受比丘尼戒而又未至六法尼年齡的出家女眾,沙彌乃僅受十條戒法;沙彌之義是止惡行慈,求涅槃寂靜,為師僧所勤加策勵的意思,沙彌分為三種:
一、驅烏沙彌:七歲到十三歲的幼年時期,叫「驅烏沙彌」。佛在世時,當初有小孩出家,阿難不敢度,佛說:「若能驅逐來食僧糧的烏鴉鳥雀者,可以度。」 故曰驅烏沙彌,是佛教中有小沙彌的開始。
二、正法沙彌:十四歲到十九歲,在此五年中,能接受師長的訓導,也能應承佛法,正合沙彌的本位,故曰「正法沙彌」。
三、名字沙彌:二十歲到七十歲的出家人,本應為比丘,為了某種因緣,不能受比丘具足大戒,其生活在僧團中,只能叫做沙彌,終身為道場服務,以求來世的福報者。
以上為出家五眾,因有男女,故又謂之出家二眾。
什麼叫「近住男」、「近住女」?因學佛受持五戒、行十善的男女在家居士,有仰慕出家生活,而因緣尚未成就,不能出家者,故佛以每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這六天,定為八關齋戒,由這些心出家而身在家的精進居士,習過出家的生活,古列在出家「七眾」中,實則是在家五眾中的精進佛弟子,在護法方面,居於重要的地位,因知親近如來,住道不退,故謂之「近住男」和「近住女」。
什麼叫「優婆塞」、「優婆夷」?此是梵語,乃在家學佛弟子中,已皈依三寶,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滿分五戒,進而行十善乃至受持在家菩薩戒的男女居士,為護持佛教的中堅,因親近三寶,奉事如來,多做佛事,故謂之「近事男」和「近事女」。
以上九眾,因已入佛道,遵循教法,逐漸修學,朝向佛地的光明大道上邁進,自受三皈五戒開始,向上進求超凡入聖,到達菩薩的境界,都可稱之為學佛弟子。
什麼是信佛大眾呢?乃是世界上,一切社會,凡信仰佛教的廣大群眾,有的雖然已經皈依三寶,亦持五戒,但只能持少分,不能五戒都持,謂之持不滿分五戒;或只是皈依佛教,尚不能持五戒者;或是祖上遺傳即信佛教,或以種種因緣,已經信佛,推行佛教,擁護佛教,聽聞佛法,閱讀佛書,抄寫佛經,布施建寺,慈善公益,作諸佛事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讚佩佛教,敬佛拜佛,相信因果報應,天堂地獄,有鬼有神,但不執邪迷,並非神棍,可謂其心已經皈依佛教,只以時節因緣尚未成就,還未參加皈依的儀式者,均應列為在家的廣大信佛徒眾中。因佛教在家五眾,乃佛說「人乘」佛教的基礎,凡修學菩薩的行人,當在人乘道上,多作弘法利生,公益濟世的慈善事業,使這廣大的信佛群眾,得到光明的前途,正信不迷,明解佛理,由各種不同的方便之門,而入正信的人乘大道,得入佛之「總持門」,共同來建設人間淨土,實現佛化世界,使人類早日得到和祥安樂的幸福。
筆者認為,不但以上表列十眾才是佛教徒眾,以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,怨親平等的道理,還應把那些罵佛謗僧,不敬佛教的人們,也列為佛教的準徒眾才好,雖然他(她)們身、口、意三業不淨而辱佛,佛乃清淨無染的聖覺,這些人雖以不淨的心田,種下了清淨的佛種,此乃聖因,將來善根增長,總有一天,這些人就會反邪皈正,成為正信熱心精進勤學的佛教徒。請讀者不要誤會,以為這是一種荒唐的建議,因為筆者早年就曾親身經歷過,當筆者青年時代,就是一個狂熱的基督教徒,乃是謗佛罵僧的標準分子,當初萬萬料想不到後來竟會變成佛教徒,進而成為今天行菩薩道的比丘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