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ral landscape. Autumn field at sunset

什麼叫「聲聞」?顧名思義,聲是聲音,聞是聽聞,乃在佛弟子中,因聽聞佛說之聲教,而覺悟苦、集、滅、道「四聖諦」真理的人。他已斷除了我見、邊見、妄見等一切迷惑邪執理論的見惑;又斷除了因貪、瞋、痴等迷情思慮世間事物而起的思惑。世俗的人,不但迷事,而且迷理,有此二者,謂之見思二惑;這見思二惑,乃是概括三界煩惱的通稱。但聲聞行者最高果位的「阿羅漢」,對見思二惑,皆已斷盡,而得證入清淨涅槃法界,永超三界,了脫生死。聲聞行人,雖然得道證果,但只自利自度,不發心利人度人,以世間人對於聲聞行者,應當恭敬讚歎,禮拜供養,布施培福,可植清淨福田;但以佛法來說,此等行人,不肯度人,是缺乏大悲的緣故,沒有大悲心,就不得成佛。菩薩有大慈悲心,故發大願,生生世世,行道度人,直到成佛,故得稱為「佛子」,而聲聞人,只求自住涅槃,得清淨妙樂,害怕世間生死之苦,故發心只願求真空之涅槃,此乃為證佛果的障礙,故佛說(只有佛才能說)聲聞人乃是下根下智者。

「聲聞」分為五說:

一、決定聲聞:是因久習小乘佛法,今世成熟得道,聞小乘而證果的人。

二、上慢聲聞:對於小乘佛法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實曰是凡夫。

三、退大聲聞:原來本是大乘菩薩,於多生累劫,積功修道之間,厭倦生死,退大乘心,而樂小乘,遇佛出世,聞說小法,即證果者。

四、應化聲聞:本是菩薩,因菩薩之行,不著一切相,「內祕菩薩行,外現聲聞身」,如許多現出家相的比丘菩薩是也。

五、大乘聲聞:即佛道聲聞,以佛道之聲,使一切眾生得聞,而悉歸大涅槃的寶所;如依此說,一切與佛有緣的眾生,皆為佛道聲聞。(此依法華第一乘之義而說的)

「聲聞乘」聖果的差別,分為四種:

一、須陀洹:此梵語,譯成中文為「入流」,又叫「逆流」,乃離凡夫,逆生死的洪流,三界的見惑斷盡,而入聖流的第一果。

二、斯陀含:此梵語,翻成中文為「一來」,斷了見惑的須陀洹,再斷欲界九品思惑(即修惑)中之前六品,尚餘後三品;當於人間再到六欲天受生一次,天上人間一往來,故曰一來,是入聖流的第二果。

註一:九品思惑 — 即是九品煩惱,乃貪、瞋、痴、無明四種修惑,就粗細而分上中下等九品也。

註二:六欲天 — 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樂變化天、他化自在天,因欲界有此六天,故曰六欲天。

三、阿那含:此梵語,譯成中文叫「不來」或「不還」,斯陀含再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之後三品,不再還來欲界受生;以後再受生,乃是在天界的色界或無色界,此乃入聖流的第三果。

四、阿羅漢:此梵語,譯成中文乃是「殺賊」、「應供」、「不生」等意思,由阿那含再精修而成的極果。殺賊是謂斷盡見思二惑,殺除一切煩惱之賊;應供是因證得極果,成為清淨福田,應受人、天供養;不生是已入涅槃,永不再到三界火宅、六道輪迴中受生。此為斷盡色界、無色界至非想非非想處的一切思惑的聲聞乘者最高之果位,謂之第四果。

阿羅漢雖然是聲聞小乘四果中的極果,因無利他度人的大慈悲心,故不如大乘菩薩;又因聽聞佛法而得證果,所以又不如中乘緣覺,因此在三乘中,只能稱之為小乘阿羅漢了。

前一篇文章緣覺
下一篇文章佛教十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