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佛是佛陀的簡稱,佛陀是梵語,譯成中國語文,乃是大覺的意思。覺有覺悟與覺察二種意義:覺悟乃是覺知萬法事理,了了分明,好像一個人在黑夜裡作夢,清晨一覺醒來,頓時明悟,無明昏闇,剎那消失;覺察是覺察一切煩惱,使之不能為害,如世人覺知有賊一樣,驚覺警惕,不被賊人偷竊。佛之聖慧一起,朗然大悟,不但是自覺,而且還要覺一切眾生,自覺覺他之覺行圓滿,達到了無上正等正覺,方得謂之為佛。
菩薩是「菩提薩埵」的簡稱,「菩提」乃是覺道,「薩埵」是勇猛,連起來講,就是勇猛精進勤求覺道之義。譯成中國語文為覺有情或大覺有情,意思是指求道的大心人,或謂之道心眾生,即是求佛道、求大覺的人,自利是有情覺,利人為覺有情;又譯作開士、大士或高士,總之乃求佛果的大乘人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自覺覺人,自利利人,自求成佛,願一切眾生皆得成佛,這就是菩薩之行。行菩薩道者,方得名為佛子,因為只有菩薩才能夠速得成佛。
菩薩修行至成佛,其間必經的階段,有五十二個位次:乃「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」茲分七項敘述於后:
第一、十信位
入佛之妙法,首先須以信才能得入,其次第:
一、信心:滅盡一切妄想,而中道純真,去迷妄存正信。
二、念心:真信明了,一切圓通,雖經幾多生死,亦不遺失正念。
三、精進心:以妙圓純真之精明,進趣於真淨。
四、慧心:精明現前,純真的智慧自然發起。
五、定心:執持智慧光明,周遍湛寂,心常凝於一真境界。
六、不退心:定光發明,則明性深入,唯知進而無退。
七、護法心:心進安然,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。
八、回向心:覺明保持,則能以妙力,感佛光迴照,又向佛而安住。
九、戒心:心光密迴,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。
十、願心:住戒自在,故能遊於十方,所作悉皆隨願。
第二、十住位
入理般若名為住,住生功德名為地,乃得信位以後,進而住於佛地之位,其次第:
一、發心住:以真方便,發起十住心,涉入十信之用,圓成一心之位。
二、治地住:心之明淨,如琉璃內現精金,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。
三、修行住:涉知前地俱已明了,故遊履十方而無留礙。
四、生貴住:與佛同受佛之氣分,彼此冥通,入於如來種。
五、方便具足住:自利利他,方便具足,相貌無所缺陷。
六、正心住:非僅相貌,而心相亦與佛同。
七、不退住:身心合成,日漸增長。
八、童真住:佛之十身靈相,一時具足。
註:十身 — 菩提身、願身、化身、住持身、相好莊嚴身、勢力身、如意身、福德身、智身、法身。
九、法王子住: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,皆名入聖胎,由第五至第八,名為長養聖胎,而於第九則相形具足,而出胎也。
十、灌頂住:菩薩既為佛子,堪行佛事,則佛以智水灌頂。
第三、十行位
菩薩修行,雖於十信十住位滿足自利,又復為利他之行,其次第:
一、歡喜行:為佛子之菩薩,以如來之妙德,隨順十方也。
二、饒益行:乃是利益一切眾生之行。
三、無瞋恨行:自覺覺他,無違無逆,無恚無恨。
四、無盡行: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,三世平等,通達十方,利他之行無盡。
五、離痴亂行:種種之法門雖不同,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。
六、善現行:以離痴亂故,能於同類中現異相,於一一異相,各現同相,同異皆是圓融。
七、無著行:十方虛空滿足微塵,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,塵界不留礙。
八、尊重行:又名難得行,以前種種現前,皆般若觀照之力也,故於六度中,特尊重般若波羅蜜。
九、善法行:圓融之德,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。
十、真實行:以前圓融德相,一一皆清淨無漏,一真無為之性,本來常恆。
第四、十回向
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,謂之回向,其次第:
一、救護一切眾生,離眾生相回向。
二、不壞回向。
三、等一切佛回向。
四、至一切處回向。
五、無盡功德藏回向。
六、隨順平等善根回向。
七、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。
八、真如相回向。
九、無縛解脫回向。
十、法界無量回向。
以上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皆是凡;十信是外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是內凡,又是三賢。
第五、十地
此乃大乘菩薩之十地位,其次第:
一、歡喜地:為菩薩初得聖性,破見惑,證人法二空之理,生大歡喜,故名歡喜地。於此地成就菩薩十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。
註:見惑 — 種種妄見邪見邊見我見等之妄惑。
檀 — 布施,即捨義。
波羅蜜 — 乃到彼岸之意。
二、離垢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戒波羅蜜,斷修惑,除毀犯之垢,使身心清淨,故名離垢地。
註:修惑 — 即思惑,因修道而斷貪瞋痴等迷情之惑。
三、發光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忍辱波羅蜜,斷修惑,得諦察法忍,智慧顯發,故曰發光地。
註:諦察法忍 — 即無生法忍,或名不起忍,察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者。
四、焰慧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精進波羅蜜,斷修惑,使慧性熾盛,故云焰慧地。
五、極難勝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禪波羅蜜,斷修惑,真俗二智之行互違者,使之合而相應,故為極難勝地。
六、現前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般若波羅蜜,斷修惑,發最勝智,使現前無染淨之差別,故謂現前地。
七、遠行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方便波羅蜜,發大悲心,亦斷修惑,遠離二乘之自度,故稱遠行地。
八、不動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願波羅蜜,斷修惑,作無相觀,任運無功用相續,故為不動地。
九、善慧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力波羅蜜,斷修惑,具足十力,於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,能說法,故謂之善慧地。
十、法雲地:成就十波羅蜜中之智波羅蜜,亦斷修惑,具足無邊功德,出生無邊功德水,如大雲覆虛空,能降清淨之一切甘露法雨,普潤群生,故云法雲地。
第六、等覺
等是平等相等,覺是覺悟,在此,第五十一位之菩薩,其覺悟等同諸佛,是菩薩之最高極位,其修行已滿三大阿僧祇劫,將得妙覺之佛果,其智慧功德,等似妙覺,惟至妙覺尚差一等,故謂之等覺。等覺菩薩又名一生補處菩薩,如現在兜率陀天彌勒內院的彌勒菩薩,就是一生補處的等覺大菩薩,人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,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他即降生到地球,於人間成佛,接替釋迦佛位。
第七、妙覺
妙覺即佛果之無上正等正覺,因佛乃菩薩修行而成,雖然成佛,亦列於菩薩位次的第五十二位 — 最高位。小乘止於自覺,無覺他之功,大乘菩薩,自覺覺他並行,而未圓滿,唯獨有佛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究竟,神通妙用,不可思議,故名為妙覺。十地以上,皆入聖位,十地與等覺,乃妙覺之因行,妙覺乃十地與等覺之果位,即是菩薩所修十度萬行最後所得之佛果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