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「十八界」與「受」,雖然很簡單,但在迷者來說,實不易懂得。有一位信徒,雖已信佛多年,對於這層道理,仍不十分明白,有一天提出這個問題,請教一位法師。

問:佛說十八界與三受,是個什麼道理,請法師為我解釋好嗎?

答:界的法義太廣,廣說難盡,我們只能就六根六塵六識,十八界所生因緣,與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舉出簡單的例子來說明,舉一反三,靜靜的思惟,一切就可明白了。

一、眼界:眼睛看見種種不同而美豔的顏色時,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歡喜;美色與歡喜二者的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青黃赤白,千紅萬紫,錦繡可愛,於是美色、歡喜、識別三者會合而生「觸」。

二、耳界:耳朵聽到種種不同而好聽的聲音時,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歡喜;美聲與歡喜二者的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「宮商角徵羽」,有「喉舌齒唇牙」五音的旋律可樂,於是旋律、歡喜、識別三者會合而生「觸」。

三、鼻界:鼻子嗅到種種不同而好聞的香氣時,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歡喜;芳香與歡喜二者的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芬芳馥郁,馡飄馨逸的香氣可喜,於是香氣、歡喜、識別三者會合而生「觸」。

四、舌界:舌頭嚐到種種不同的美味時,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歡喜;甜美與歡喜二者的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香甜可口的美味很好,於是美味、歡喜、識別三者會合而生「觸」。

五、身界:身體接近到種種不同的細軟物品時,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歡喜;細軟與歡喜二者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細滑柔軟的舒適可愛,於是細軟、歡喜、識別三者會合而生「觸」。

六、意界:意識接受到別人建議種種不同的良策時,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歡喜;良策與歡喜二者的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這些建設國家,繁榮社會,安樂民生的良策適意可納,於是良策、歡喜、識別三者會合而生「觸」。

如上所說,都是喜觸,喜觸的因緣而生起快樂的感受,就叫「樂受」;反之,如果六根六塵是悲傷的,以根塵與悲傷二者的因緣,而生起種種識別,覺得一切不適意,沒有快樂,於是惡事、悲傷、識別三者合和而生苦觸,由於種種的苦觸因緣,而生「苦受」。

如果六根六塵接近時,不起愛憎的作用,謂之「捨處」,以上二種因緣生起種種的識別,覺得為何要捨,於是不愛憎、捨、識別三者會合,而生不苦不樂觸,由不苦不樂觸的因緣,就生「不苦不樂受」。

前一篇文章無欲無害生人道
下一篇文章修止觀出三界得解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