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的人類,除了極其少數的先賢聖哲之外,不論貧富貴賤,男女老幼,一律皆稱之為凡夫。凡就是常的意思,凡夫也就是平常的人,世之常人,就算你聰明才智,能言善辯,也只能說是「世智辯聰」,還是一個凡夫。

凡夫的「心、意、識」,日夜時刻,生滅變異,就是在睡夢之中,也沒有寧靜,好像獼猴在樹林之間,手足不停的處處攀捉樹枝,捨這枝又攀那枝。就因頃刻之間,萬念生滅,所以凡夫又叫眾生。眾生即有無明,無明生一切惑,因惑生迷,由迷造業;業有善業和惡業,一期生命終了,大限臨頭,業識現前,隨業流轉,善則轉生三善道中,惡則墮落三途惡趣,輪迴六道,不能出離。在十法界中,除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四聖之外,六道眾生,謂之六凡。眾生有執著性,排他性,以非為是,認假作真,三業不淨,五欲六塵,染著不捨,迷惑生死,住不正道,常起種種顛倒妄計。凡夫的見解是:「非常計常,非樂計樂,非我計我,不淨計淨,常計無常,樂計非樂,我計非我,淨計不淨。」以此種種妄計,時生障蓋,遮蔽了本有的清淨光明,沒有少許斷惑證真;常因惑業,永住無明煩惱苦海之中,十二因緣,生老病死,憂悲苦惱,這就是凡夫之相。

佛說:「愚痴無聞凡夫,無明所覆,愛絲所繫,得此識身,彼無明不斷,愛絲不盡,身壞命終,還復受身,還受身故,不得解脫,生老病死,憂悲苦惱。所以者何?此愚痴凡夫,本不修梵行,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,是故身壞命終,還復受身,不得解脫,生老病死,憂悲惱苦。若黠慧者,無明所覆,愛緣所繫,得此識身,彼無明斷,愛緣盡;無明斷,愛緣盡,故身壞命終,更不復受,不更受故,得解脫。」

既然認識了凡夫是什麼,若能自現在起,專行善業,不造諸惡,把握人身,再修持淨業,可以凡夫之身,而行菩薩之道,勇猛精進,永不退轉,即身就可證得菩薩之果德,在梵網經上有載:「我已百阿僧祇劫,修行心地,以之為因,初捨凡夫,成等正覺,號為盧舍那。」由此可證諸佛菩薩,都是由凡夫修行,成就聖果。我們世人,雖是凡夫之身,認識人乘佛教之修行大道,即發菩提大願,度盡自心眾生,轉凡成聖,廣行慈悲濟世,普度有緣,使娑婆世界的凡夫,皆得成就聖業,把我們這個凡夫世界,轉變建設成為一個人間淨土,是絕對可能實現的。

前一篇文章有志青年於色當遠
下一篇文章一個故事的啟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