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在佛教十眾中之第六眾 — 近住男,第七眾 — 近住女,古德將之列在出家五眾之後,為出家七眾;實則為在家五眾中之最精進者,以每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這六天,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行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、身不塗飾香鬘、不自歌舞、不觀聽歌舞、不坐臥高廣大床、過午不食等八關齋戒法,此不連續的六日六夜,學過出家生活。我們在家居士們,不要以為僅此一日一夜之出家,沒有什麼功德,即廢而不行,殊不知,縱然僅一晝夜,做到如律如法的真正出家,其功德福報之大,實說不能盡,在此講個故事,即可證明。
當佛陀在毗舍離國的時候,有一天入城乞食;一位王子,名鞞羅羨那,與諸綵女,正在閣樓之上,共相娛樂,好像天眾與諸天女一般,耽於色欲,執迷不醒。適當此時,世尊以一切智,聞彼樂音,知其果報,乃告阿難:「我知此人,貪著五欲,七日之後,定捨諸樂,必死無救;若不及時出家,命終將墮地獄。」阿難聞之,悲愍眾生,想要救拔這位王子,故於托缽之後,乃到王子家中,以冀度化,王子聞阿難來到,即出迎迓,請阿難到客廳中坐下,供養果飲,至誠恭敬,並向阿難說:「好極了!今天能得好親友法駕光臨,使我感到萬分榮耀,欣幸歡喜,佛陀的教法,希望亦能教我,共得法益。」阿難為了慎重其詞,默默無語,王子見之,更加至誠懇切,再三請求說:「牟尼大仙,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有何嫌怨,竟默然不說話呢?」阿難才慢慢的,以沉重的語音,對王子說道:「請汝善聽,在七天之後,汝當命終,若對於五欲之樂,不能覺悟,再不出家者,命終必墮地獄,受諸苦報。佛乃一切智人,知汝這樣,真語直說,好像大火灼物,終不虛發,望汝靜自思惟!」這時王子一聞阿難所說,深信不疑,頓如晴天霹靂,生大恐怖,憂愁不樂,乃說:「承蒙尊者指教,我願出家,但距死期,還有七天,我想在這六天之中,再受欲樂,於第七天,我定辭別家人眷屬,必來出家。」阿難首肯,應「好」而去。
到了第七天,王子怕死,果然離親求佛出家,佛陀慈悲,默然允准,只有短暫的一日一夜時間,不眠不息,指導王子修持淨戒,王子果然在一日後死去。王子的家人眷屬,燒香禮敬完畢,乃隨阿難一同前往問佛:「世尊!這位鞞羅羨那比丘,今已命終,他的神識轉生何處?」佛告阿難:「鞞羅羨那,畏地獄之苦,捨欲出家,一日一夜,持淨戒故,捨此世間,已生四天王天,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,然而,將恣心受於五欲快樂,仍與諸綵女,共相娛樂,可享天壽五百歲。」
阿難再問:「若將來在四天王天壽命終了,又將如何?世尊能知諸天宿命,可否告知他的遺眷?」此時鞞羅羨那的眷屬們,亦都跪在佛的面前,合掌恭聽佛的預言。
佛陀再繼續說:「將來他在四天王天命終,轉生三十三天,為帝釋之子,其壽千歲;壽盡轉生焰摩天,仍為焰摩天王子,享天壽二千歲;命終又生於兜率天,為天王之子,壽四千歲;命終往生自在天為王子,壽八千歲;命終生他化自在天,為天王子,在此第六天之欲樂,乃下五天所不及,受最妙樂,享此天壽,萬六千歲,死了再生,生了又死,在六欲天,連住七次。鞞羅羨那,因一日一夜真正出家所得的福報,經二十劫,不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;常生天人,享受自然天福,最後仍將生人中,榮華富貴,一切如意,過了壯年時期,畏惡生老病死諸苦,厭世出家,雖不遇佛住世,乃自剃除鬚髮,身披法服,勤修精進,行住坐臥,持四威儀,常行正念,觀於五陰,苦空無我,悟解因緣法義,成辟支佛 — 緣覺,名叫毗流帝。」佛陀說完以上這些話,大放光明,利諸群生,有在旁聞佛說法,見光明者,皆得解脫。
上面所說這個故事,就是出家一日一夜,所得不可思議的福報功德。所以凡近住男和近住女,雖然不能完全捨俗出家,僅於每月之六齋日,持八關齋戒,只學一日一夜的出家法,而將來的果報實不可思議也。